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以来,滨海生态研究院坚定落实二次党代会“继续解放思想,深化综合改革,强化内涵建设,推动科学发展”的会议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严格按照“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成果、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效益”的标准致力于滨海生态研究,服务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在滨海湿地生态过程与生态修复、近海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与生物资源保育、盐碱地生态建养与可持续利用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和突破,学科实力持续提升,开创了滨海生态高等研究院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为滨海区域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把脉滨海湿地生态过程,致力生态修复应用技术研发
“滨海湿地生态过程与生态修复”作为特色研究方向之一,科研团队立足黄三角、瞄准黄河国家战略、紧跟学科前沿,围绕滨海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以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为主要研究区,重点开展了滨海湿地生态过程与退化湿地生态修复、滨海湿地碳汇形成过程与机制、滨海湿地生源元素关键过程及其驱动机制、滨海湿地水文连通及生物联通修复技术、滨海湿地生态网络构建、滨海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等方面的研究内容。
学校二次党代会以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基金委-山东省联合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优势培育计划项目“蓝黄两区滨海资源与环境团队”、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计划“高抗盐绿化饲用草突破性新品种选育”、山东省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33项,其中国家级12项、省部级10项、服务地方项目11项,总经费 275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92篇,其中 SCI 论文 51 篇,出版专著2部(科学出版社),授权发明专利 7 项(国际发明专利1项)。获批建设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滨海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协同创新中心”、“十三五”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与保育实验室”、烟台市滨海草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山东省滨海耐盐碱草业工程技术中心”和“滨海草类种质资源与育种基地”5个省级科研平台。承办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湿地资源专业技术委员会2021年学术年会。4人次获得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与应用)、山东省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退化机制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2项。在生态修复技术研发的同时,科研团队还注重技术的应用推广,通过与黄河三角洲当地企业的深度合作,“退化湿地水文连通修复-生态补水-水盐调控技术”在黄河三角洲重度退化湿地修复中得以应用,推广面积5000余亩,取得经济效益4000余万元;培养硕士研究生42人。
智持近海生物资源保育,护航渔业养殖与食品安全
“近海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与生物资源保育”作为特色研究方向之一,学院以支撑引领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为己任,坚持服务、合作、共享的理念,立足团队在近海生物资源养护的专业优势,为烟台市及省内近海资源保育事业发展提供高水平人才支持、科技支持和智力支持。科研团队在针对近海生物资源开发、保护与修复领域的关键技术瓶颈,以提升“研究价值转化率”为核心目标,形成了以近海典型生物资源修复与调控、增殖放流技术、近海污染过程、近海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等领域研发优势。
科研团队致力于将技术服务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海洋牧场研究咨询服务体系。海上风电场和海洋牧场风电融合是山东省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科研团队在充分调研海域环境、自然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与风电融合领域优势突出的丹麦科技大学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动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同时,在现代化海洋牧场规划咨询服务方面不断拓展技术服务领域,积极推动海洋牧场、渔业园区向多元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型,精准助力山东省海洋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目前,科研团队已先后为山东省电力规划设计院、山东蓝色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日照港集团有限公司,烟台市高新区等企事业单位提供相关领域的技术咨询与技术服务。
二次党代会以来,科研团队承担“黄渤海现代化海洋牧场构建与立体开发模式示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农业农村部物种资源保护费项目4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青年项目1项;同时团队承担了“烟台市海水养殖污染防控实施方案项目”“莱州市海洋渔业资源及栖息环境调查与评价”等服务地方横向课题80余项,到账总经费2000余万元;获批建设“山东省海洋牧场监测工作站”省部级平台1个,团队成员获市厅级奖项4人次,近五年共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和EI论文10余篇(SCI 1区top期刊1篇),培养硕士研究生9名。
拓展盐碱地生态建养,助力生态养护粮食安全
盐碱地生态建养是又一特色研究方向,是在生态学、环境科学与环境微生物学等专业方向的基础上,交叉融合形成的新的研究方向。团队成员以黄河三角洲学者(专家)团队为依托,主要针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面积大、土壤含盐量高、淡水资源受限等问题,重点开展滨海盐碱地植物生态适应性与生态建养技术研发。通过抗逆微生物发掘及应用,改善土壤生态系统状况、增强养分固持能力,实现节水-保肥-控盐的统筹调控治理技术与模式,充分挖掘黄河三角洲的盐碱地潜能,为保障滨海区域农产品产量及质量提供技术支撑。
滨海盐碱地植物生态适应性与生态建养。以盐碱地生态恢复与保护为目标,依照因地制宜、生态养护的原则,研发盐碱地资源生态化建养技术,形成盐碱地生态建养技术范式。团队与山东省海洋环境与资源研究院联合开展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调查,调查群落样方50余个,涉及盐生物种20余种。
滨海盐碱地水-肥保供与地力提升技术。以盐碱地高效利用为目标,针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雨涝、旱碱、贫瘠的特点,开展水-肥-盐运移规律和盐碱地治理集成技术的研究,形成防涝-保水-阻盐-增肥的统筹调控治理技术与模式。团队与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东营市农科院开展合作研究,研发“起垄—覆膜—滴管—阻盐”一体化综合治理技术,系统改良盐碱土壤,高效利用水肥资源,充分挖掘黄河三角洲的耕地潜能。目前,团队在东营市建成盐碱试验田100亩,开展“起垄—覆膜—滴管—阻盐”模式的田间试验,模式作物包括玉米、油葵、枸杞、大豆、甜菜、藜麦等7种耐盐作物。
滨海盐碱地抗逆微生物发掘及应用。团队充分挖掘黄河三角洲耐盐微生物资源,筛选和分离能够提升农作物耐盐生长的微生物菌株。目前,团队筛选到17株芽孢杆菌、10株酵母菌、13株放线菌、21株丛枝菌根真菌等耐盐微生物。通过玉米和油葵的种子萌发和盐碱土盆栽实验,发现能够显著促进植物耐盐生长的菌株有12株,这为研制适用于盐碱地的复合微生物有机菌肥提供了基础支撑。